浦城县首创生态资源检审衔接工作机制
来源:福建省审计厅 时间:2018-11-02 09:25

  2018年,福建浦城县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探索中,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生态资源行政监察与审计监督相衔接工作机制的意见》,在全省率先创建生态资源领域检审衔接工作机制,实现双方监督职能和专业化知识的互补,充分发挥法律监督和审计监督在构建生态文明中的作用,形成监督合力,提升监督实效。 

  一是围绕“三个确定”,整合监督资源。确定了监督对象,将浦城县发改、国土、环保、水利、农业、林业等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部门,以及各乡镇党委、政府,列为共同监督的对象。将县域内水资源资产及水环境、森林资源资产、土地资源资产及土壤污染防治、矿产资源及矿山生态环境、大气污染防治、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纳入共同监督范围。其中,对土地资源资产、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资产、水资源及水环境的保护情况,与生态治理有关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重点监督。浦城县审计局与检察院都有督促领导干部履行好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检察机关有对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提起公益诉讼的职责,审计部门通过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进行监督,正是这种监督的共性,探索形成了检审衔接工作机制,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大局。 

  二是实现“三个共享”,增强监督实效。一方面打破以往检察机关监督行政机关依赖举报件或某个个案的局面,通过共享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报告,拓宽检察监督视角,使案源线索增多,且可查性更强。另一方面,审计机关结合实施的审计项目,对检察建议书落实情况进行重点关注。如浦城县临江某造纸厂未办理环评手续,擅自建成2座钢棚厂房和筑建2个排污水池,非法占地面积3248平方米,县检察院根据审计报告提供的线索,进一步核查后,向临江镇政府、县林业局、县国土局发出诉前检察建议,目前该造纸厂的厂房、排污池已拆除,负责人已被行政罚款3.6万余元。充分发挥检审衔接协作作用,督促问题整改到位,促进审计意见转化,形成治理合力,切实推进“河长制”落实、闽江源头水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如针对审计报告中指出“河长制”未建立定期巡查制度、流于形式等问题,县检察院通过联合执法、诉前检察建议等形式,监督河长制成员单位依法履职、依法行政。同时,检察院联合县河长办、环保、水利等部门开展对涉河非法活动专项检查,督促取缔大型洗砂点5处,发出诉前检察建议2份,促成国土部门以违法占用土地对浦城县某运输有限公司行政立案,并责令当事人清理砂石废料3万余方,切实推进对河道非法采砂、洗砂乱象的综合治理。并针对审计报告中指出企业未经环评擅自开工建设等突出问题,县检察院联合环保、公安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促成相关部门取缔闽江源头污染企业2家,拆除厂房、排污池等违法建筑4座,并对2名责任人处以行政罚款共计7.6万余元,切实保护闽江源头水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实现了成果共享,该县检察院根据审计发现问题,进一步调查取证后,发出检察建议书或提起公益诉讼,使审计问题整改从行政层面上升到法律层面,提高审计整改力度和实效,最大限度发挥审计结果的震慑作用。今年7月23日,浦城县检察院根据审计报告指出的位于临江镇的广泰矿业有限公司存在非法占用林地问题,联合县林业局到实地勘查,发现未批占用的林地面积达7238平方米,涉嫌构成非法占用农用地罪,检察院立即向林业局发出《建议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函》,林业局依法将案件线索移送至公安机关。 

  三是突出“四个机制”,确保衔接畅通。每半年召开一次联席会,互相通报工作信息,加强行政检察与审计监督相衔接,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进一步加强工作衔接的对策措施。审计部门每季度通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报告,及时移送审计中发现的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怠于履职的案件线索;检察机关每季度通报有关生态环境治理类的检察建议,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及文书的跟踪回访情况,公益诉讼案件判决及执行情况,惩防生态犯罪年度工作报告等。对于重大项目的审计,或审计中发现的重大环境资源公益诉讼线索,该县检察院提前参与,及时受理符合监督条件的行政违法线索。浦城县检察院和审计局联合开展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和管理情况的专项检查和监督,检察院对于案件的处置和线索分流提出专业性法律意见,审计局对于生态治理的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和自然资源资产损失情况提出审计意见。 

  浦城县检审衔接工作机制建立半年多来,已召开联席会2次,通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报告4份、检察院生态简报和年度报告3份,发出检察建议书2份,移送涉嫌犯罪案件1起,组织联合执法行动5次,充分发挥了监督机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浦城县审计局供稿)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