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泉州工作生活已有21个年头,在这期间,除了数得着的几次春节回老家探亲之外,其余大部分年轮都在泉州划过。对于泉州,我是熟悉的,也是陌生的。转业安置时,她的开放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当我漫步泉州每一条老街巷陌、古渡码头,轻轻推开红砖古厝的一扇扇大门,一股古朴、浓重、深厚的历史文化韵味迎面袭来,让人陶醉、使人痴迷。而对于这些,我是陌生的。
今年春节,年前计划好的回陕西老家探亲,临了却由于种种原因而泡汤。八天长假,该如何度过?我在心里盘算着。随着时代的发展,吃吃喝喝这种古老的春节印记已渐渐淡化,人们更加注重度过一个健康绿色文化味道浓郁的春节。而对我来说,这正是深入了解泉州的好机会。所谓,世遗之城寻年味。
打开《泉州政务》微信公众号,市文旅部门安排了一系列春节非遗文化大餐,引导市民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过好中国年,也为新时代的年味注入新元素,赋予更多内涵。
正月初二上午九点,走进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这里已是人头攒动,接踵摩肩。老人牵着小孙孙,年轻的情侣手挽手,刚做爸妈不久的夫妇把婴孩抱在怀里,走走看看,开心地笑着。非遗馆打扮一新,火红的灯笼沿着墙壁、展厅、楼道,像一条蜿蜒的长龙,从一楼挂到了四楼。工作人员身着泉州古老的红色服饰,满面笑容,或是引导,或是讲解,或是手把手教授,向人们把开放、文明、包容、古老的泉州城浓缩在了自己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之中。
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位市侨乡体育中心,建筑面积9000多平方米,展陈面积6500多平方米,共设二、三、四、五层展区,展示主题依次为“物华之美、民间瑰宝”“民俗之风,浓情闽南”“泉腔之韵,晋唐遗响” “天工之巧,匠心营造”,其中五层为临展区。常设展区展出各类非遗展品达650多件,荟萃泉州市众多非遗保护项目,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非遗馆。
跟随人流和讲解员,我来到四层展区,展示主题即为“天工之巧,匠心营造”,这里重点展示泉州传统技艺。古代泉州匠人用智慧与一双双巧手,打造出水密隔舱福船,缔造了宋元时期泉州港的繁华。他们烧制出的德化瓷,有“中国白”美誉。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营造,为后人留下叹为观止的“皇宫起”“燕尾脊”。这里有竹编漆篮、金苍绣、铁观音、宗教佛像等制作工艺及作品。
“巧手翩翩篾气舞,经线纬线入画图”,来到竹编漆篮展柜前,讲解员指着一件漆篮作品讲得绘声绘色。大家或是认真聆听,或是凑近把玩观看,非遗文化在人们面前,穿越时空的隧道,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泉州人民增添了一道深沉浓郁的文化年味大餐。
竹编漆篮是一种产于泉州市永春县仙夹镇龙水村的传统竹漆工艺品,故又称“龙水漆篮”,其历史悠久,始于明正德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2009年,其作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永春漆篮制作技艺独特精湛,造型独特美观,风格高雅古朴,且坚固耐用,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其制作过程中的原料配制、工艺流程的掌握、制作技艺的精密等都有很强的科学性。制作大体可分为竹编、灰工、漆艺、绘画、堆雕等五大工序,每道工序又分许多道小工序,一个漆篮的制作完成需要50多道工序,周期达1个多月科学研究价值。其影响深远,在闽南一带十分流行,成为迎神祭祖、寿诞喜事、婚庆嫁娶、拜亲会友等必备的器具或作为馈赠礼品。
可以说,漆篮制作技艺把竹编技艺和漆画堆雕技艺合二为一,不仅一举颠覆了“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宿命,而且使简单的竹篮从此由单调变得异彩纷呈。
夜幕降临,华等初上,耳边不时传来稀稀落落的爆竹声。避开人群,走进幽深古朴的小巷,一盏盏高高挂起的红灯笼,与门口盛开的三角梅相映成趣。巷子深处,古厝里不时传来悠远动听的南音,那运腔延宕、空远雅致的旋律,仿佛穿越时空,静静地诉说着这座世遗之城经久不息的千年故事、岁月沧桑。锣鼓声声,灯影摇曳,泉州的年味藏在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一道道文化盛宴上,藏在洛阳桥、开元寺,藏在清源山闭目看千年的老君身上。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里,热闹而有韵味。(泉州市审计局王红波撰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