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审计文苑专栏 > 文学作品

欧阳詹的“从前慢”

日期:2023-06-16 11:00 来源:福建省审计厅 浏览量:{{pvCount}}

| | |

  有人说,一朵花开的时间是将时间慢下来的时间。在立夏,在花开渐盛的时节,我不知如何对“时间”慢与快做个判断。况且,夏夜更是有月色来拉长时光,“月照千峰为一人”,花香不袭人。 

  1200多年前的月亮还依然照着今天的我们,时间还是慢了下来,属于欧阳詹的“从前慢”正缓缓拉开了帷幕…… 

  从前,泉州的确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这里气候温润,物产丰饶。自西晋永嘉之乱后,大量中原士族迁移入闽,他们越过武夷山,一路南行,千里辗转来到一条大河前,为这里的山川形胜所吸引,于是停下跋涉的脚步。为让族人记住故国故土,他们将这条大河命名为“晋江”。 

  唐朝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十二月卅十日欧阳詹出生于晋江潘湖。此时,随着全流域土地的不断开发以及港口的兴建,晋江两岸渐渐繁荣,至唐代,这里已成为“人文鼎盛”之邦。公元755年,安史之乱使长安及中原地区战乱频繁,政局动荡,致使唐王朝由盛入衰。但欧阳詹所在的闽南地区,却因为远离政治中心,祸乱未曾波及,人们生活也比较富足安稳,泉州文人不愿远游北上,无心参加科举。所以,自隋代科举制度开创以来,泉州竟然没有一人去参加进士考试,为当时中原人士所轻视,讥笑说:“闽人未知学”。 

  唐大历七年(公元772),欧阳詹17岁的时候,福建都团练观察处置使兼福州刺史的“李椅”,将福州府学从旧州的西北一里,迁至了城南,还新招收了许多学生,并建立了新的学习制度。整个福建学风大振,“闽人皆以不学为耻”。唐代的礼部员外郎“独孤及”为此撰写了《李成公新学碑》说泉州“缦胡之缨,化为青衿”,意思就是说:“结麻绳戴斗笠的粗野人,也开始穿上了儒服”。对于独孤及写的碑文,欧阳詹与好朋友林藻、林蕴两兄弟,认为这是在鄙视他们闽越人。于是,他们一同登上了泉州的"清源山"在山上共同盟誓以后努力读书,将以优秀的文采报答山灵。 

  白驹过隙,唐贞元二年(公元786),闽地才子欧阳詹已经31岁,在福建观察使常衮、泉州刺史薛播勉励敦促下,肩负亲友的重托,毅然孤身西上长安。他高吟着“天高地阔多歧路,身即飞蓬共水萍。匹马将驱岂容易,弟兄亲故满离亭”的诗句,开始了泉州士子近 200 年从未有过的壮举,进京赶考。经过一年多艰辛的万里跋涉,抵达京师长安。 

  相对于以前的车马慢,欧阳詹将迎来他短暂的四十多载光阴里最漫长的两个六年。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在长安的六年里,欧阳詹借钱租房读书,生活穷困潦倒。但他始终怀着“射百步期必中,飞三年而必鸣” 这样的志向,“五试于礼部”,终于在唐德宗贞元八年(792),与贾稜、韩愈、李观等22人同举进士,因为这些都是当时举国闻名的才子,故时称“龙虎榜”。而来自科举空白之乡的欧阳詹更是一炮打响,摘取进士第二名。大才子韩愈则为第三名,欧阳詹也因为与韩愈同榜登科,志同道合,他们后来成了一生的挚友。 

  这艰苦漫长的6年时间,只是每个学子孜孜以求的求学之路,还有更让人煎熬的6年时光等着欧阳詹,那便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学而优则仕”。 

  唐代,考中进士以后,只是取得了入仕的资格,还不能马上任命官职。接下来欧阳詹还得参加吏部的关试, 然后经过关试以后,再由吏部颁发春关牒才能授官。当时在吏部考试中,最有名的是“博学鸿词科”。这“博学鸿词科”非常难考,欧阳詹这一考又考了六年。终于在公元799年,通过第四次的博学鸿辞考试以后,以一篇《片言折狱论》,被朝廷授予了“国子监四门助教”的官职。四门助教虽然只是皇家高等学府"四门学"中最低的职衔,但由福建人来担任此职,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在国子监任教期间,欧阳詹还积极参与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提出文章应朴素、现实、文以载道,而他的文章正是古文运动理论最好的实践。 

  以下是欧阳詹《忆母诗》的原诗: 

  其一 

  高盖山前日影微, 

  黄昏宿鸟傍林飞。 

  坟前滴酒空流泪, 

  不见叮咛道早归。 

  其二 

  慈母千秋有古坟, 

  诗山缥缈带晴云。 

  傍林鸟雀今何在, 

  滴泪枞荆自古芬。 

  这两首是欧阳詹去母亲坟墓拜祭后所写的悼念诗,欧阳詹的诗文简朴,意象亲切,意蕴悠远而动人,诚如韩愈对他的诗文评价“精于理,切于情”。从上面两首诗歌的内容上看,欧阳詹思念母亲时常去墓地走走,拜祭一番,一晚一早的不同氛围,引申为无时无刻地缅怀,更为诗注入了探索生命的厚重感,进而迸发出因生活奔波而离亲别故的深沉慨叹。 

  高盖山是福建南安市诗山镇风景优美的名山,现已成为纪念“闽学派之祖”欧阳詹的圣地之一,有欧阳詹结庐的白云室、纪念亭、诗园、诗门、诗溪等等景点,而“诗山”虽早有诗云,但作为地名的出现,直到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慕名而至,瞻仰欧阳詹曾在此读书留下的众多诗词佳作,由衷感叹并提笔挥毫“此诗山也”,这里原叫“山头城”,遂更名“诗山镇”,并沿用至今。 

  泉州人怀念欧阳詹的方法也挺特别,有些老地名就因他而来。泉州地名与欧阳姓氏相关的,比如南安东田“上欧”;晋江英林“三欧”;市区北门“欧厝”,后改谐音“后厝”;甲第巷曾有“詹厝山”,此处有欧阳詹故居地。欧阳詹登“龙虎榜”的消息传至家乡后,潘湖人群情沸腾,乡亲们奔走相告,引以为傲。为了纪念这个伟大时刻,他们还纷纷把巷、道、塘、湖、山等冠以“欧”字为名。迄今,潘湖村内还有古地名欧厝、欧湖、欧巷、欧塘、欧石等等。 

  欧阳詹称得上是泉州科举第一人。他的著作《四门文集》被誉为闽学的开山鼻祖。南宋时,朱熹来泉州讲学,特地前往欧阳四门祠拜谒并题联:“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 欧阳詹中进士对福建产生深远的影响。闽南考中进士,从欧阳詹开始。明代理学名臣、乡贤蔡清为《欧阳行周文集》作序时认为,欧阳詹中进士后,福建文士才开始向慕读书,儒学风气开始振兴。欧阳詹的影响绵延不绝。蔡清认为,没有欧阳詹的影响,福建不可能有“海滨邹鲁”的称谓。 

  从前慢,可以是一部黑白片,甚至是默片。 

  十几年求宦的道路上,欧阳詹艰难地抗争,苦苦地挣扎。痛苦的现实,刻骨铭心的人生历程,成了欧阳詹赋作最核心的表现内容。其中《全唐诗》七言绝句《秋夜寄僧》最能体现他的心境,正如他的好友韩愈对其评价:“其文章切深,喜往复,擅自道。”(《欧阳先生哀辞》)  

  “尚被浮名诱此身,今时谁与德为邻。 

  遥知是夜檀溪上,月照千峰为一人。” 

  此诗是唐德宗贞元九年癸酉(公元793年),欧阳詹三十七岁衣锦还乡,途径襄阳,襄阳区西南有檀溪,欧阳詹之友弘济上人居于彼处,欧阳詹作此诗赠与自己好友。 

  泉州自唐初筑城后,古井星罗棋布,一口口古井,哺育滋养一代代人,也记录着居民聚散、城市布局、商贸变迁等信息。“至若眺四维之云物,临万井之烟景,遐象佳致,眸莫胜观。”这也是公元793年,欧阳詹为泉州地标建筑北楼撰写的碑文《泉州北楼记》中提到的泉州城景象。贞元九年(公元793)的他站在北楼上,望着万家灯火,心里一定是感慨万分,有长年羁旅在外的思乡之情,有壮志难酬的怅惘,有对家乡故友的难舍之意。 

  如今,在泉州古城北门街边,复建后的泉州唐子城北门泉山门的城楼上,就悬挂着“万井烟景”的匾额。如今,许多古井仍清澈如初,静静地窝在古城的街巷中,见证着泉州城千年的繁华。入夜后,在城楼上往古城眺望,星星点点的街市,似乎与当年欧阳詹目之所及的繁华古城重叠了。 

  当我们把镜头重新拉到公元793年的长安,似乎长安的每一个赶考的书生都有一个故事,都有一段传奇。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的浪漫故事,才让诗人们得以流传在人间。或许爱情就是永恒、刹那、永恒,可以让时间暂停。在同时期的晚唐也有一个诗人,名为崔护(崔护是唐朝唐德宗年间人,唐末诗人,官至京兆尹、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此时的他年仅20出头。因为前年科举失意,崔护为了散心,来到长安南郊踏青,到了中午时分,天气非常炎热。崔护觉得口干舌燥,去讨一碗水喝。正是这碗水,崔护偶遇了一个妙龄女子倚靠在桃树下,脸上荡漾着如盛开桃花般的笑容。第二年,崔护再次到长安参加科考。在考试完成之后,想到去年讨水喝的女子,曼妙的身影在脑海中一直无法散去。于是,崔护再次去到了那户人家,拿出随身携带的墨宝,大笔一挥,在门扇上题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完此诗,崔诗人也收获了圆满的爱情,这对有情人历经坎坷,最后终成眷属。 

  这段公元793年的爱情故事也留下了崔护的千古名篇,《题都城南庄》。崔护的这个爱情故事最早是被记录在唐•孟棨《本事诗•情感》,对诗的意境进行了演绎化描述。 

  花好月圆,固然是人间美事。但是,月有阴晴圆缺,属于欧阳詹的爱情故事确是有遗憾的,正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孔雀东南飞,罗密欧与朱丽叶,无不一一验证着: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木心的《从前慢》这首诗里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大抵每个时代每个诗人,内心都有一个时间的乡愁,必须由具体的事物或是具体的人来慰藉。身在异乡的欧阳詹也不例外,于是,有了凄美的爱情故事。公元795年,欧阳詹因考试没通过便去太原散心。在太原,欧阳詹在一位将军府中偶遇了一位歌妓,两人一见倾心,海誓山盟,私订终身。欧阳詹承诺将来在长安稳定以后便来接她。欧阳詹临别作诗《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寄语: 

  驱马渐觉远,回头长路尘。 

  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 

  去意自未甘,居情谅犹辛。 

  五原东北晋,千里西南秦。 

  一履不出门,一车无停轮。 

  流萍与系瓠,早晚期相亲。 

  回到长安的欧阳詹,终于在公元799年,被朝廷授予了"国子监四门助教"的官职。 

  而此时远在太原的歌妓自从欧阳詹离去以后,因思之深切,每日茶饭不思,郁郁寡欢,不久便身染重病。弥留之际,艺女剪下一缕头发,并作诗: 

  自从别后减容光,半是思郎半恨郎。 

  欲识旧来云髻样,为奴开取缕金箱。 

  她把诗和发髻托付于人,不久便病逝了。 

  公元800年,欧阳詹在长安稳定以后,去长安接这位歌妓,然而,来到太原以后,见到的只是昔日恋人留下来的一缕头发和一首情诗。 

  欧阳詹睹物思人,百感交集,追悔不已。因过于悲恸,回到长安十天以后便去世了。 

  欧阳詹逝世以后,他的好友崔群大哭;李翱为他立传;孟简也作了一首《咏欧阳行周事》哀悼此事;与欧阳詹相交挚深的韩愈写《欧阳生哀辞》,也为欧阳詹深情哀悼。 

  欧阳詹因为友谊,临终时立下遗嘱,将灵柩运回南方,要求葬在年轻时与林藻、林蕴兄弟读书的莆田广化寺。 

  后清朝有文人以"盟欧榭撰"把欧阳詹与这位歌妓的生死绝恋,写成了一本小说《函髻记》。 

  如今,晋江九十九溪上的石桥仍在。那个曾经在家乡“吟啸桥”上的少年仍在,在青山绿水之间,在稻花香里,阵阵蛙声之中,与大自然静静地进行着心灵交流。在这种荣辱皆忘、心随景化的时刻,吟啸歌咏,一觞一饮,如闲云野鹤,无拘无束,在宁静闲适中归复自我。于是,仕途的坎坷,世事的险恶,人欲的冲动,仿佛都不存在了,身心在透明澄澈之中升华,犹如千年吟啸桥上的那轮明月,照耀后人!(晋江市审计局 陈红燕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