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审计文苑专栏 > 文学作品

那屋,那井

日期:2023-05-04 10:50 来源:福建省审计厅 浏览量:{{pvCount}}

| | |

  每逢回到老家,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去探寻儿时的记忆。 

  这次,我便约上发小阿喜走近儿时居住的黄氏老屋,一眼就瞧见大门左侧墙上挂着一块蓝底白字的牌子。走近一看,上面写着这座老屋的基本信息,占地面积1253平方米,建设面积876平方米,认定时间是2021426日,认定单位是上杭县人民政府,右下角还有一个二维码,用手机一扫便出现关于这座老屋的建筑时间、坐落方向、概况等更详细的信息。大门左右内侧石柱上刻一副楹联,上联为“圣恩天广大”,下联为“文治日精华”,大门外侧还张贴着一副春联。 

  阿喜打开锁推开木大门说,去年在上级政府的关心下,先下拨了十多万元资金进行抢救性维修,更换了一些横梁、瓦片等,现在看到的新木料都是去年换上去的。 

  我们径直穿过下厅,走过中厅,来到上厅,厅正中上方横梁上挂着“致爱堂”和“风追驷马”两块牌匾,下面悬挂着一幅公太的画像。“风追驷马”四字刚劲有力,四周用花纹图案装饰,精致极了。据说,“风追驷马”牌匾是1857年朝廷钦命福建省巡抚部院为诰封儒林郎黄开峰及其三子所立,距今有160多年的历史,一直激励着子孙后代要勤奋读书,修行品德,廉洁奉公;要弘扬尊文好学、耕读传家的优良家风。后裔子孙在逢年过节、结婚嫁女、清明祭扫时均会在这摆上供品祭奉祖先,这项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干净整洁的香案上还摆放着水果,香炉里还插着烧完的香杆。 

  儿时的老屋,大家居住在这里,热闹非凡,孩子们在这里嬉戏、打闹,来回穿梭在古屋的每一个角落,大人们根本不用管我们、不用担心我们。 

  如今,村民们都在周边建起了砖混房,盖起了小别墅,只留下静谧的老屋,早已没有往昔热闹的影子。据说,此屋已列入省级传统保护村落项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乘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这里定会打造出让世人留住乡愁的一块福地,让老屋见证时代的变迁。 

  走出古屋,门前有一口半圆形的“风水塘”,客家人在讲究“风水”的同时,还集美学、实用等融合在一起。说起实用,村民们会在池塘边搭上架子种些南瓜、丝瓜、黄瓜,再养些鸭、鹅、鱼等。此时,正好有一群鸭子在池塘里游来游去,时而追逐,时而打闹,时而啄羽毛,时而仰天高歌……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 

  穿过田间石砌小道来到小溪边,溪水从深山老涧一路唱着欢快的歌儿向南流淌着,哗啦啦的溪水声仿佛唱着乡村变奏曲,歌颂这美好的新时代。 

  勤劳朴实的村民在小溪两岸边种着农作物和蔬菜。那一排排、一畦畦的油菜花引来了一群群蜂蝶纷纷起舞,宛如欧阳修笔下“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的唯美画面。几位菜农正在忙碌着,除草、施肥、松土……一只小狗摇着尾巴屁颠屁颠地跟随在主人的后面,把菜地当作游乐场,一会在菜地里打滚、一会在撒娇,一会在追赶蝴蝶,不时踩压到蔬菜……主人反而不生气,好一幅人与动物和谐图。 

  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小溪西岸的那口水井,井沿高1米,井口不足1米宽,井深不足5米,水质如同“玲珑映玉槛,澄澈泻银床。”一样甘甜、清冽,就是这样的一口水井曾经滋养着半个村庄的人们。 

  那时,我们喝的水全部从这里一担担挑到水缸里,就像是一位母亲无私无畏地滋养着她的孩子。我们稍大时,也跟着大人一样,挑着小桶担着水跟在大人的后面,然而井水像淘气的孩子一样纷纷跳出来,等回到家时水已不足半桶,母亲看着也没说什么。那条石砌小路总是湿漉漉的,扁担吱吱呀呀的声音唱响着乡间上空。 

  要是在炎热的夏天,小溪则是我们避暑的天堂,来到井边,打起一桶水,用双手举过头顶一倒,一股股凉意瞬间便传遍了全身的每一个细胞,将炎炎暑气驱散得所剩无几。更有同伴如同泥鳅一样一头钻进小溪里,不分泳姿游来游去,嬉戏声随着溪水流向远方。 

  如今,村民们都用上了从深山老林引来的自来水,水龙头一拧一股山泉水喷洒而出,已大大方便了群众,不再需要担着水桶去挑水了。那口水井周遭也长满苔藓,井口则用水泥板盖着,没有了往日喧嚣。 

  家乡的那屋,那井,承载了人们多少的记忆和乡愁,就像醇香的米酒一样,让人回味无穷,沉醉其中! 

    

  作者姓名:黄庆平           单位:上杭县审计局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