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审计机关开展研究型审计服务高质量发展
来源:福建省审计厅 时间:2025-01-13 10:16

  摘  要:研究型审计是实现审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层审计机关处于经济监督一线,加强研究型审计实践有助于提高监督质效,充分发挥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文章从新时代审计职能的转变出发,剖析了研究型审计优化微观实践和服务宏观决策的重要意义,指出基层审计机关在推动研究型审计中存在思想认识、人员力量、技术手段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困难。提出要坚持政治引领,沿着“政治-政策-项目-资金”的研究路径,充分发挥数据在研究型审计中的关键作用,注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以解决体制机制性障碍为方向提炼审计成果,服务地方决策,为基层审计机关开展研究型审计实践提供了参考方向。

  关键词:研究型审计,审计高质量发展,基层审计机关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审计监督职责与范围不断扩展,研究型审计应运而生[ 1 ],对审计工作的政治性、科学性以及监督实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监督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常态化经济体检等职责定位的提出,基层审计机关亟须转变传统审计理念,加快推进研究型审计实践以适应国家治理的新需求。为适应新环境、履行新职责,中央审计委员会、审计署在《“十四五”国家审计发展规划》提出:“创新审计理念,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将开展研究型审计作为推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审计工作关注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资金管理使用和资产经营等具体财务信息,而是要延伸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和发展。审计工作理应更加注重对查出问题的研究分析,以小见大,着力于揭示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更具政治性、前瞻性和针对性的审计成果。因此,研究型审计大有可为,厘清研究型审计的概念,寻找开展研究型审计的痛点难点及突破口,有助于提升审计价值,促进基层审计机关更好发挥监督职责,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研究型审计的概念

  研究型审计最早可追溯至2009年审计署驻南京特派员办事处提出的“课题式审计”。2021年,《审计署关于印发全国审计机关2021年度工作要点的通知》首次明确指出“积极推进研究型审计”。同年,侯凯审计长发表《坚决做实研究型审计》的专门讲话,要求“把研究贯穿审计工作始终”,《“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也将“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作为推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看到,研究型审计作为创新的审计理念,经过各级审计机关的不断探索,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审计方式。总体来说,实践中的研究型审计主要具备两个层面:

  (一)“微观”层面:聚焦审计实践,推动高质量发展。从微观层面出发的研究型审计聚焦于审计实施过程,强调将调查研究融入具体环节,目的在于进一步优化审计流程和方法。张宜平和李云等[ 3 ]认为,研究型审计要着眼于内容、组织方式和审计方法等,将辩证思维贯穿全程,全面提升审计质量。此类观点提出的研究型审计可以是工作方法,也可以是审计理念,在实践中重点通过分析审计对象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其根本目的在于对经济活动进行查错纠弊,提升审计项目质效,是审计项目范畴内的改进与优化。

  (二)“宏观”层面:着眼体制机制,服务国家治理。宏观层面的研究型审计在项目实践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小问题反映出的深层原因,注重深挖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缺陷和制度性漏洞[ 4 ]。江强[ 5 ]认为对屡审屡犯的问题,尤其要关注是否由于制度本身的不健全导致的。这类观点强调研究型审计并不局限于项目本身,而是要关注经济活动的客观性存在。要求审计人员从政治的高度分析问题,使审计提出建议更具前瞻性[ 4 ]。注重将本质问题总结提炼,掌握普遍规律,探究体制机制存在的深层问题,推动制度改善,是对审计价值理念的转变。而国家治理体系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则是对研究型审计成果的进一步挖掘。需要从服务国家治理出发,关注审计对象的历史沿革、权责变化和发展状况等,结合政策出台背景和意图,研判政策推行成效,为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提出有效建议,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完善。

  三、基层审计机关开展研究型审计难点

  基层审计机关处于经济监督的第一线,对辖区内的各类经济活动进行直接监督,是研判国家和地方各项经济政策在基层执行效果的“温度计”。因此,开展研究型审计通过深挖体制机制存在的“顽疾”,分析查出问题与地方政策之间的密切联系,推动审计对象完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也为地方党委、政府提供了可靠的决策参考。但目前,大部分基层审计机关开展研究型审计的成果不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部分基层审计人员对研究型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研究的意识。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什么是研究型审计,把研究型审计和审计项目割裂开来,简单地与写论文、课题调研或理论研究画等号,认为研究型审计是额外的负担。

  (二)人员力量薄弱。研究型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全程以研究的方法开展工作,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知识储备和写作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持续学习和长期积累。而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人员老化或“青黄不接”的情况,且人员多以财务、审计专业为主,缺乏对宏观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了解,知识结构较单一,难以满足研究型审计的综合性要求。

  (三)技术短板明显。信息化手段是开展研究型审计的重要途径,大数据涵盖的多维度信息,包括财务数据、宏观经济数据和行业发展数据等,实现不同层面的信息整合,有利于从更广泛的角度剖析审计对象,挖掘数据背后的关联和规律。但基层审计机关由于经费有限,在大数据审计所需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方面投入不足,缺乏高性能的服务器、存储设备和数据分析软件,难以独立开展大数据审计工作,导致开展研究型审计的深度有限。

  (四)成果转化困难。基层审计机关一线审计业务人员普遍不足,且项目实施相对独立,业务交流和成果共享常局限于审计组内部,缺少专门人员对审计成果进行整合。导致报告中只是简单罗列问题,对背后深层原因的分析和归纳不够,成果转化缺乏有力支撑。此外,有时没有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需求,或是由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情况差异较大,审计成果在具体应用时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适用性有限。这就导致虽然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但研究成果难以有效地转化为实际的审计工作成果。

  四、基层审计机关推动研究型审计方法

  (一)强化政治思维。做好研究型审计必须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这一根本政治要求贯彻到审计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把研究方向集中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审计工作的要求上。切实扛起审计监督的政治责任,坚持从政治的角度去看待经济社会层面存在的问题。重点关注审计对象的发展战略、重要决策、制度及背景,深入研究审计对象的发展过程、职责要求以及管理方法。丰富问题的分析角度,通过上下游溯源、前后年度对比、周边领域关联等方式,深入揭示政策制定、制度落实和权力运行中存在的“顽疾”,搞清楚“病因”“病程”和“治疗方案”,切实发挥审计“经济体检”作用。

  (二)明确研究程序。研究型审计要沿着“政治-政策-项目-资金”这条主线,以提升审计成果价值为目标,形成“宏观政策的微观落实”“微观问题的宏观支撑”两条首尾衔接、价值循环的研究程序,实现从微观实践经验到宏观成果运用的跃升。要将研究型审计与审计项目绑定,同步列入工作计划、同步组织实施、同步出具审计报告与研究报告。要结合项目选定研究课题,找准研究的切入点,把目光聚焦在重大政策落实、措施实施效果、重要资金、重大项目、重大经济风险、廉政风险与权力运行等方面。沿着“政治-政策-项目-资金”研究立项、谋划实施,揭示问题,剖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建议。

  (三)坚持数据先行。研究型审计将数据收集的内容扩展到所有与经济活动相关联的“事实”信息,目的是为了更加清晰准确地挖掘数据背后的事实本源,梳理还原相关政策和制度推动的路径。因此,要加快建立完善统一、融会贯通的审计对象基本信息、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资料库,为开展研究型审计提供基础。要借助前沿技术,熟练运用无人机、GIS系统等信息化、数字化手段,主动依托上级数据共享平台开展大数据分析,不断丰富提升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手段。及时梳理过往审计中收集的相关资料,充分应用上级审计机关编制的各类审计指南,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和政策落实情况,以及发现的惯性问题深入分析,找出关键所在,从优化体制机制的角度提出更具前瞻性的审计建议。

  (四)用好人才引擎。审计人员是承担审计工作的主力军,是开展研究型审计的主体,基层审计机关要持续从存量、增量和质量三个维度发力,夯实人才保障。要充分整合现有人员力量,针对干部自身优势和短板进行有针对性的挖掘培养。打破科室界线,通过定期轮岗、优化组合和交叉研讨等方式,有意识地根据审计项目的特点,配置相关专业人员。要突破传统观念限制,针对自身弱项,招录跨专业、跨领域的优秀人才,进一步优化审计队伍结构。要加强学习培训,尤其是政治综合素质教育,常态化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学习,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敏锐性。着重培养审计人员的研究型思维方式,养成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定期开展审计业务整训,不断创新学习机制和培训方式,通过“以老带新”、“以审带训”和审计技能大比武、案例分享和经验交流等方式,使审计人员拥有更加高效的分析能力。

  (五)提升成果转化。研究型审计要着重在成果中体现宏观支撑情况,坚持将揭示具体问题与服务决策紧密结合,做到见微知著、由浅及深,从国家政策高度、立足制度体制机制问题提出战略性的审计意见建议。要将项目审计报告、综合报告、审计要情专报或审计信息等,作为实现研究型审计成果转化的重要路径,及时报送党委、政府及相关领导。审计成果要突出重点、简明扼要,能够准确反映问题的本质和关键。要积极参与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咨询和论证工作,发挥审计的参谋助手作用。要将审计整改作为研究的关键点,探索审计整改标准化体系建设,实现“检查管理、结果分析、整合报告”一体推进。不断加强与党委、政府督查部门的沟通协作,将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纳入各类监督考核的“必谈”“必看”“必核”内容,将审计整改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

  五、结语

  研究型审计是中国式现代化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是推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基层审计机关身处地方经济监督一线,在下阶段工作中,要主动打破传统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将研究的思维贯穿揭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建议、督促整改的全过程。从技术保障、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等多点同向发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审计的国家治理效能,助力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凤元,李卓兰,董园园.研究型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理论分析与实现路径[J].会计之友,2023,(15):128-132.

  [2] 刘家义.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审计研究,2010,(05):3-5.

  [3] 张宜平,李云.对基层开展研究型审计的思考[J].审计月刊,2021,(05):23-25.DOI:10.15882/j.cnki.sjyk.2021.05.009.

  [4] 许诺,谢志华,毛聚.论研究型审计的国家治理效应[J].商业会计,2024,(06):4-9.

  [5] 江强.以研究型审计助力嘉兴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N].嘉兴日报,2021-10-31(003).DOI:10.28489/n.cnki.njxra.2021.004731.

  作者姓名:孙雅琳                                         单位:连江县审计局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