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有企业相关审计中,如何围绕审计内容、组织方式、技术方法三条主线做好审前研究,如何从审前、审中、审后三个环节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更好服务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来看他们的做法。
严把审前研究“三关”
把好“审计内容”关,推动审计目标实现。研究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和新修订的审计法,重点关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制度是否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横向比较企业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从重大政策措施落实、重大改革任务推进、高质量发展、重大经济决策制定和执行、内部治理、廉洁从业等多方面了解企业运营情况。根据审前调查情况,明确审计重点,确定要抽查的部门及下属子公司,促进国有企业规范制度、完善管理。
把好“组织方式”关,保证审计项目质量。研究国有企业在行业领域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根据经营范围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组成多个审计小组,跨部门整合审计资源,由业务骨干牵头,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加强各审计组过程管理和审计质量管控,指导审计项目实施,注重反映“面”上的问题和体制机制问题,确保审计成果政治站位高、宏观性强。
把好“技术方法”关,提高审计项目效率。研究国有企业的业务性质和发展规律,通过一步步“解牛”,不断提高“庖丁”技艺。将全面审计和专项审计相结合,调取国有企业以前年度审计项目档案,了解相关巡视巡察材料,梳理企业基本情况。针对国有企业子公司众多、账套繁杂的特点,推广数据先行的组织方式,由专业的计算机审计人员开展分析,聚焦审计重点。通过建立数据模型,筛选重点数据,审查国有企业投资布局、投资项目等是否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并确定延伸审计范围,促进提升审计效率。
做好“三段式研究”
审前“调研式”研究,摸清国企“骨骼脉络”结构。以做好审前调查了解为基本抓手,紧扣国有企业改革相关政策,研究分析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任务,确定审计重点方向。以被审计对象对外公开信息为线索,借助信息公开等数据信息,全方位查找搜索、整理汇总被审计对象的组织结构、企业发展战略、重大项目投资和建设等情况。组织审计组成员,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共性业务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摸清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和改革方向,进一步研究明确审计方向,打牢精准实施审计的基础。
审中“深入式”研究,找到国企发展“堵点痛点”。围绕国有企业资产质量状况、实际经营情况以及面临的风险等审计重点,通过深入国有企业项目施工、仓储和生产一线等方式,结合国有企业财务和工程管理等相关资料,摸清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研究审计发现问题的根源所在,全面分析可能存在的体制机制上的堵点、痛点,实现精准揭示国企发展短板。
审后“改进式”研究,为国企发展“建言献策”。在审后阶段,注重从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体制机制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充分借助审计报告这一载体,总结归纳成果,对共性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梳理产生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更精准地提出改进性建议。同时,全面梳理审计负面清单,走进国有企业开展交流活动,分析讲解审计发现的国有企业发展中应关注的主要事项和问题,做实研究型审计,不断提升国有企业审计工作成效。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