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推进“大数据”审计 为审计全覆盖赋能添翼
近年来,福州审计机关将大数据审计作为“一把手”工程,深化和拓展大数据审计工作内容和形式,探索构建“数据归集-集中分析-现场核查-固化模型”智慧化审计新模式,积极有效推进审计全覆盖工作。
一、以“平台融合”为基础,推进信息化建设
积极融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福州)试验区建设,全力推进金审三期(福州)项目建设,提升福州审计信息化应用成效。采用租户空间、依需求开放的方式对接数据,初步掌握全市数据汇聚平台现状,从内部数据、回流数据、外部数据等方面,开展数据采集需求调研,努力达到“横向到边、上下贯通、内外结合”数据全掌握目标。
制定《福州市审计业务电子数据管理暂行办法》,规范数据采集、处理、存储、运用等各环节行为,完善数据授权使用审批程序,保障审计数据安全,有效防范审计风险。连续4年精心组织、及时对接相关部门,圆满完成财政一体化数据、部门财务数据验证入库工作,共采集109个一级预算单位及所属392家单位数据,数据量达25GB,横向协作为全市财政财务数据全覆盖打好基础。同时,赴闽侯、连江等多地调研指导大数据审计工作,强调坚持以用为本,以适应审计全覆盖工作要求为抓手,着力推动大数据审计工作服务于审计实务;每年提前抓好县区级财务数据入库工作,增强审计分析的穿透力,上下联动提升大数据审计成效。
二、以“项目融合”为纽带,共享数据分析成果
由审计工作组负责顶层设计和协调指挥,审计项目团队负责编制方案、专业指引,各个核查组专司现场延伸之责,各个组有分有合,把审计单兵的“1”与兵团的“N”相融合,发挥“1+N”的整合效应,并以“大数据”穿透项目壁垒,力争实现“一审多项、一项多果、一果多用”目标。
将数据采集和分析贯穿应用于全年各类型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如在“同级审”项目中,实现对109个一级预算拨款部门和所属的392个二、三级单位共计501个部门(单位)预算数据和业务数据的全覆盖分析,为预算执行审计提供精准“定位”和“导航”;在政府工程招投标和政府采购专项审计调查中,实现对1806家单位11.26GB数据、涉及1.28万个政府采购项目进行大数据分析,揭示部分工程招标投标和政府采购方式和投标保证金管理不规范、未能依法平等对待市场主体、政务服务便利化有待提升等,促进福州市营商环境优化。审计项目结束后,及时整理数据和技术资料,总结审计经验,提炼思路方法,撰写大数据审计案例,实现成果共享、共同进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的实践案例》《福州市大数据审计监督平台应用实践案例》被市大数据委推介至国家发改委,在审计署地理信息系统审计技术应用培训班做经验交流推广,实现有深度、有广度、有准度的智慧审计。
三、以“技术融合”为支撑,开发数据分析模型
近年来,福州市审计局创新实行“双主审”制,依审计事项需求,将数据分析团队人员融入审计项目,结合行业业务信息系统数据和前期调研结果,拟定不同类型数据采集方案,提出大数据审计思路建议,共同制订大数据审计思路、方法、技术等审计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大数据分析团队优势。在预算执行、税收征管、保障性住房、住房公积金、政府投资、国企、社保基金审计中,利用SQL、Python语言等,共组织开发数据分析模型7类452个,以审计模型的方式固化到大数据联网监督平台上,形成了“数据归集-集中分析-现场核查-固化模型”大数据审计新模式,其中《探索创新大数据审计新模式提升社会保障审计监督效能》项目在全市改革创新项目考评中获得优秀等次。利用Python图片识别技术在企业审计中,通过对银行对账单非结构化数据分析,揭示企业高管公款私存、炒股等;在医院审计中,通过对医院药品和门诊等重点疑点数据分析,揭示医院重复收费、挂床住院情况等一些深层次问题;通过审计有力推进国企和医疗改革,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重视大数据审计分析人才培养,将计算机技能培训作为年度培训的重头戏,通过计算机中级培训、专题数据审计实训、大数据审计“大比武”、审计现场实务指导、县区局派员“以审代培”等多种途径,从理论到实践,从新人到骨干,从基层到市局,多渠道培养大数据审计和审计项目业务复合型人才。十年来,培训审计人员近3000人次,47人通过审计署计算机中级考试,实现了12个县(区)审计机关计算机中级人才全覆盖,为大数据审计和审计全覆盖打下坚实基础。(福州市审计局 王敏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