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关注福建:“东稻主”助力撂荒地变回“希望田”
全文如下
↓↓↓
由于耕种成本高、山区农村人口外出等原因,福建部分山区耕地存在撂荒现象。去年起,福建省开展“我在乡间有亩田”机关党员志愿活动,发动全省各级机关党员自愿认领认种撂荒农田耕地。记者近期在福建多地采访发现,随着活动深入开展,部分撂荒地恢复生机、一些特色农产品开始“走”出深山,既推动乡村振兴,也让干群关系更加紧密。
撂荒地在复垦精耕中逐渐“苏醒”
一场大雨后,初夏的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大洋乡车口村笼罩在一片云雾中,迎来了新一年的耕作时节。一片片梯田中盈满了水,村民们手把秧苗,在一兜一兜地插秧。
“这片梯田位于山垅,由于交通不便、水利设施缺少维护、村里劳动力外出等原因,曾是一片失管撂荒多年的耕地。自去年6月开始,随着一批‘城里亲戚’的认领认种,这片撂荒地又开始焕发了生机。”大洋乡党委副书记郑焜敏告诉记者。
郑焜敏所说的“城里亲戚”,指的是莆田市直、涵江区直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自去年下半年起,在福建省委省直、莆田市直机关工委的倡议下,已有56个团队(单位)共1000多人在大洋乡认领了400多亩撂荒耕地。他们被形象地称为“东稻主”,每亩地每年缴纳认领金3000元,收获季节每亩地为“东稻主”提供500斤大米,可以按月加工并邮寄到家。
记者从福建省农业农村部门获悉,福建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连片耕地少,山区耕地面积小且多为坡地,是全国粮食主销区。由于近年来山区和农村人口外出较多,大面积机械化耕作较难等原因,一些山区存在耕地撂荒现象。
为了盘活耕地资源,维护粮食安全,带动乡村振兴,2022年5月,福建省委省直机关工委倡议开展“我在乡间有亩田”党员志愿活动,发动全省各级机关单位自愿认领认种撂荒农田耕地,重点支持撂荒山垅田复垦复耕或近3年复垦复耕的山垅田种粮,以种植水稻为主,鼓励规模开发,认领订单可重点向复垦复耕种粮面积较大的主体集中,优先享受各项扶农惠粮政策。
福建省委省直机关工委文明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福建全省各级机关党员干部职工认种撂荒地2.89万亩,其中省直机关认领认种近3000亩。一片片撂荒地在复垦精耕中逐渐“苏醒”,变为种满水稻、蔬菜等作物的“希望田”。
加强引导助力特色农产品“出山”
记者采访中发现,认领认种调动了一些农户种粮的积极性。宁德市蕉城区赤溪镇种粮大户黄郑发今年种了45亩水稻,其中三分之一是新开辟的撂荒耕地。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农业农村部门鼓励种粮大户复耕撂荒地,每亩撂荒地复耕需要投入1500元左右,享受各种补贴后个人只需投入500元。由于有了认领认种,每亩地每年保底有2000多元的收入,这为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为认领者提供500斤加工好的大米后,复耕地可以再种植一季经济作物,算下来每亩地每年净收入在4000元以上。”
为了推进“我在乡间有亩田”活动深入开展,福建省委省直机关工委和福建省农业农村厅日前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强化技术服务,积极推行品种、栽培、病虫害防控、加工、包装“五统一”管理,对认领认种的全过程各环节进行规范指导,提高稻米产量和质量。
在认领认种活动的带动下,一些地方也开始探索让特色农产品走出深山,创造更多附加值。在赤溪镇经营一家家庭农场的林张宝告诉记者,赤溪镇龟山片海拔高,污染少,产出的大米微量元素多、口感软糯,但过去一直没能形成品牌,价格也一直上不去。自去年认领认种活动开展以来,他注册了品牌,添置加工设备并设计包装,每袋5斤的真空包装大米深受认领者欢迎,“龟山米”知名度越来越大。不少宁德在外乡贤找到林张宝订购“龟山米”,订单已经发到了10多个省份。
在漳州市平和县,随着认领认种规模扩大,县里成立了平和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专门负责相关认领项目的开发和运营,探索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的现代农业产业模式。公司负责人说,目前已探索建立山格镇“稻菜菜”轮作、芦溪镇“稻蛙菜”轮作、五寨乡“稻豆薯”轮作等多个种植观光示范片。
干部下沉探出助农新路
平和县农业农村局干部叶敬用参与认领认种活动后,多次利用周末时间下地,既亲身体验农事,更与种植户聊天,了解他们的“酸甜苦辣”。他说:“作为农业农村部门干部,通过认领认种活动,我能够更好地了解农民所思所想所盼,倾听他们对农业政策的看法,并且及时把助农政策告诉他们,既与基层群众增进了感情,也接受了一次生动的党的群众路线的再教育。”
福建省委省直机关工委有关负责人说:“今年参与认领认种的单位比去年更多,认筹面积也更大。我们希望通过机关党员认领认种,不光起到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的作用,更希望进一步引导全省机关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党建引领,践行‘四下基层’,真正俯下身子解难题、促发展、办实事。”
一些部门“组团下乡”服务乡村振兴。在厦门市同安区大同街道东宅村,厦门市委统战部、市政水务集团在认领的一批农田上开展“撂荒地复耕”项目。由村党支部书记任荒地复耕工作组组长,科技特派员全程指导,探索农户种植考核机制,形成“党建+科技+制度”的模式,打好撂荒地复耕的组合拳。有关部门测算,复耕后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约16万元,有效助力东宅村集体经济实现可持续性的“造血”。
此外,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多地开始探索社会化运作的认领认种新方式。屏南县熙岭乡四坪村位于茫茫大山中,近年来因风貌完整的古村活化利用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随着一块块撂荒地重新开垦,一些游客也参与到认领认种活动中来,除了按月收到本地产优质大米以外,他们还利用周末闲暇前来参与插秧、秋收等亲子农事体验,不仅看到美景,还增长阅历,让乡村游变得更有意义。 (记者陈弘毅)